![]() |
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的春倌说春年俗。王玉贵摄 |
![]() |
吉林省长春市居民全家上阵包春节粘豆包。曹保明供图 |
![]() |
近日,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康乾街道联合村举办的传统“年味节”上,村民表演舞龙迎新年。 |
虎年春节将至,全国各地年味儿渐浓。在上期《中国城市报》文化版的《观民俗品年味 赏南北过大年——地域传统年俗掠影之一》中,我们欣赏了欢快浪漫的畲族马灯舞、古朴豪放的敦煌社火表演,体验了充满海派风情的赏年画、吃大菜、行街会年俗。而在本期的“地域传统年俗掠影”中,中国城市报记者将继续带您入乡随“俗”,走进千年古县四川阆中、冰雪桃源吉林长春以及有着“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”美誉的浙江德清,品特色年俗文化、迎喜庆新春佳节。
四川省阆中市:在春节文化之乡领略“巴人”古俗
南充市阆中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,有着2300多年悠久历史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,中国春节文化之乡。据了解,“阆中春节习俗”被列入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,完整地保留了很多古风古俗,是整个川东北年俗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阆中年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主要包括吃腊八粥、画门神、备年食等民间生活习俗,讲圣谕、唱道琴等民间教化活动,漂香、迎銮出銮等民间祈福活动,祭灶神、祭祖等民间信仰活动,逛庙会、提灯会、亮花鞋等民间集会活动,以及荡秋千、正月十六游百病等体育游艺活动。
在阆中西北思依镇、桥楼乡一带的乡村里,村民至今还保留着“赶年”的习俗。传说除夕日夜幕降临之际,年兽会出山祸害人畜庄稼。每到此时,村中青壮年便会敲锣打鼓,嘶吼呐喊,恫吓年兽,保护村庄,民间谓之“赶年”。过去没有烟花火炮,老人便在竹林中寻找当年生长的慈竹,在火盆上炙烤,敲击后发出“嘭嘭”的巨大声响,这就是最原始的“爆竹”。这些古老的习俗传承至今,在阆中上述地区仍然鲜活如初。
大年初一清晨,阆中春倌身穿古代官服开始“说春”。他们秉承祖师“五行”之道,挨家挨户为各行各业送上春的祝福。午饭之后,阆中古城被各种民俗庆典活动点缀,居民们自发组成打钱棍、蚌鹤舞、幺妹船、踩高跷、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队伍,身着节日盛装,沿街而行,亦唱亦跳,热闹非凡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阆中古城里,仅龙舞就有六种形式:洪山板凳龙、三节穿花小彩龙、保宁家什龙(又称“农具龙”)、烧花龙、春龙、草龙。其中,烧花龙来自阆中老观古镇。过去艺人在扎龙时,将用纸做的火捻子埋于“龙脊”之上,舞龙时将其点燃,星星点点的火光在夜晚格外显眼。现在烧花龙的光源多用冷光灯代替,但艺人舞龙时仍会在旁边烧上两锅铁水,一边舞龙,一边打铁花。朵朵铁花在夜空中散开,灿烂绚丽;游人观之,如临仙境。
此外,在阆中,有“不打巴象鼓不算过年”的说法。从正月初一开始,“巴人”身着兽皮,手执长柄兽皮鼓,沿街敲击呐喊,腾拥跳跃,变换队形。其声“洞心骇耳”,其势“雄强壮观”,是古代巴人刚武善战的真实记录,更是当代阆中民风民俗的生动写照。
吉林省长春市:粘豆包里喜过幸福年
“年到年到,东北长春太热闹,家家户户冰灯、剪纸、黏豆包。”日前,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、民俗学专家曹保明,进一步了解长春地道的年俗文化。“俗话说:‘年到年到糕糖祭灶,姑娘要花,小子要炮,老头要顶大毡帽,老太太要吃黏豆包。’如今,在东北长春过年,这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时尚。”曹保明说。
据介绍,在东北传统农耕习俗当中,每逢过年,家家户户都要包黏豆包。因为长春是华北地区农民闯关东后形成的城市,又是东北农耕文化的重要地区,所以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,过年包粘豆包的习俗很普遍。
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,制作黏豆包需要用到大黄米、糯米、红芸豆等原材料。在长春,漫山遍野盛产黄米。临近春节,长春人会互相打听:你家淘米了吗?他家淘了多少米?所以,“淘米”在长春就象征着过年。
曹保明回忆称,很多年前,长春没有真正的细粮,黏豆包就是大家口中的细粮。如今,虽然人们生活条件好了,但在吃大米、白面的同时,仍想念那口香甜朴素的黄米豆包。于是,黏豆包便成了长春人至今都非常重视的传统年食。
“包豆包,过大年,家家炕上都喜欢;包出豆包上锅蒸,香气寒风心里甜。对于长春人来说,豆包包好以后,就可以欢喜过大年啦。”曹保明说,长春的许多孩子及年轻辈儿,都会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练习包豆包。大家一边包一边讲故事,气氛和谐,其乐融融。
值得一提的是,长春人过年包豆包时,还得包出一个“豆包王”,上面有豆子做成的笑脸,使人们感到喜庆、吉祥。
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:丰盛年猪饭 灯会映吉祥
湖州市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,东望上海、南接杭州、北连太湖、西枕天目山麓,处长三角腹地。
日前,德清县舞阳街道双燕村举行了“寻乡愁 觅年味”乡村民俗文化节,通过打年糕、包饺子、捏圆子、写春联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活动,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。而该县新市镇家家户户也正热火朝天地打年糕。据悉,年糕作为新年中德清人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,取“年高”之音,有着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“好口彩”。
在德清西部山区,宰杀年猪是农家年终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,颇为讲究,有不少规矩:杀年猪要选一个良辰吉日;年猪的叫声越亮越脆,越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;杀年猪时要干净利落一刀结果,寓意农家来年事事顺利;年猪血喷涌越多越鲜红,就预示农家兴旺发达等等。这是山里人家对农事家业顺顺利利的美好祈愿。
德清县莫干山镇村民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,每逢过年,村里的“大力士”在同选中的年猪较量一番后,用一根毛竹、两根绳子将年猪捆绑,然后拉到宰杀台。一路上不少村民相伴,大家熙熙攘攘地穿过村道,把丰收的喜悦洒遍整个村庄。清理完了年猪,村民们拉出一个大铁锅,搁在一个大炉子上,用山上的枯树、毛竹做柴,然后点炉烧菜。同时,村民们会将当年的新晚稻米掺入少量糯米洗干净,再加上香水井里的水做成又香又糯的白米饭。一桌年猪饭做好后,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,远道而来的游客也置身其中,尽享美满热闹的团圆时刻。
浙北乾龙灯会作为德清县另一项特色年俗文化活动,亦广受关注。
根据德清县志记载,德清民间舞龙习俗,自南宋起就极盛行。到了明清时期,德清城的龙灯会更加热闹——每年从正月十三上灯,一直到正月十八落灯,乡民制作龙灯、马灯、狮鱼灯、花篮灯等各式纸灯齐聚城里,争奇斗艳,和绚丽的烟火、喧闹的人群一起,烘托了正月闹花灯的欢乐与祥和。
2000年起,为弘扬传统文化,德清县政府决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办浙北乾龙灯会,至今已成功举办21届。每年的浙北乾龙灯会以传统元宵节灯会为重点,于正月十三举办开幕式,在德清下辖镇区的主要街巷里弄布置大型主题灯展及群众、学生自制彩灯;同时,还举办文艺演出、越剧专场、书画展、猜灯谜、元宵庙会等活动。
2009年,浙北乾龙灯会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;2013年入选浙江省“美丽非遗、浙江年俗”名单。据了解,2022年元宵节期间,德清县将继续举办第22届浙北乾龙灯会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开幕式、舞龙表演、街区里弄灯展、年俗市集等系列活动。